咨詢電話

18602995157

信息聚焦
當前位置 當前位置:首頁 > 信息聚焦 > 時事聚焦

拉尼娜來了就是冷冬?沒這么簡單

所屬分類:時事聚焦    發(fā)布時間: 2021-10-28    作者:蘭州輕質隔墻板廠家
  分享到:   
二維碼分享

.近不少人討論今年是冷冬的話題,原因是今年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低,出現了拉尼娜現象,并且因為去年冬天也是拉尼娜,今年連續(xù)出現,所以我國溫度偏低,還會冷得更嚴重。

事實真的如此嗎?

拉尼娜連續(xù)兩個冬天出現其實很常見

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冷的現象。連續(xù)兩年冬天出現拉尼娜現象,這種情況并不少見。拉尼娜經常會在連續(xù)兩個冬天出現,而厄爾尼諾現象(與拉尼娜幾乎相反)則很少連續(xù)兩年出現。

例如,1973/74、1974/75和1975/76連續(xù)三個冬天都是拉尼娜,1983/84和1984/85、1998/99和1999/2000、2007/08和2008/09、2010/11和2011/12則都是連續(xù)兩個冬天均為拉尼娜的例子。這種連續(xù)出現拉尼娜現象和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氣候態(tài)及拉尼娜現象的形成機理有關。

氣候預測真的這么簡單粗暴嗎

持“出現拉尼娜現象時我國冬季溫度就偏低”這種觀點的人不少,甚至一些氣象部門和官方媒體也這么認為,主要依據就是出現了拉尼娜現象。但這樣理解我國的氣候變動是把復雜問題簡單化,沒有認識到我國氣候的復雜性以及短期氣候預測的不確定性。

首先,我國國土面積大,橫跨熱帶、亞熱帶、暖溫帶、中溫帶和寒溫帶,并且西部有廣袤的戈壁沙漠和青藏高原地區(qū)。影響這一區(qū)域冬季氣候異常的因子非常多,不光包括熱帶中東太平洋的海溫,還包括印度洋、大西洋海溫,以及我國近海的海溫狀況。除此之外,還受中高緯北極海冰、歐亞雪蓋和陸面狀況等的影響。

各個區(qū)域不同影響因子的作用有所不同,各區(qū)域的權重并不相同,因此僅以拉尼娜這一點來討論中國的氣候,容易以偏概全。

僅就我國東部地區(qū)而言,南北地區(qū)的影響因子權重也不同,其中東南沿海容易受熱帶海洋過程影響,這包括中東太平洋海溫的形態(tài)(拉尼娜或者厄爾尼諾現象)和印度洋海洋偶極子形態(tài)。盡管在拉尼娜年份,赤道西太平洋和南海上空容易形成氣旋性環(huán)流,氣旋性環(huán)流的西側產生偏北風異常,有助于東南沿海地區(qū)冷空氣活動,但是基本沒有完全一致的拉尼娜——每一次都有所不同,在赤道西太平洋和南海上空產生的氣旋性環(huán)流的強度和形態(tài)也各有不同,不適合套用統計規(guī)律。

對于我國東部偏北地區(qū)而言,更多受中高緯度環(huán)流異常的影響,其中北極濤動是.重要的影響因子。對于中高緯度地區(qū)而言,其可預報性低于熱帶地區(qū),因為這些地區(qū)受中緯度天氣過程的影響,天氣過程的時間周期一般為7~10天,這些過程對于整個冬季(11月~3月,也有研究僅分析12月~2月)而言,可以看作是“噪聲”部分。在一個冬季,這樣的過程至少有8~10次,每次溫度上下波動至少10℃,要在這種波動里識別平均氣溫的季節(jié)信號(~1℃)是很有挑戰(zhàn)性的事情。

我國東部地區(qū)除了在冬季會頻繁遭遇一次次的冷空氣活動以外,冬季氣候還具有一定的獨特性質。例如,東北—西北與南部地區(qū)溫度反相變化,當東北和西北溫度偏高的時候,南部地區(qū)往往溫度偏低,反之當東北和西北溫度偏低的時候,南部地區(qū)往往溫度偏高;前冬與后冬的不一致,當前冬(11~12月)溫度偏高時,后冬(2~3月)容易出現溫度偏低,反之亦然。所以,不能用整體“暖冬”或者“冷冬”來討論。

“冷得哭”的去年卻是暖冬

預測甚至顯示今年可能偏暖

以備受關注的去年(2020/21)冬季為例,很多人對其記憶還是“冷得哭”“21世紀.低氣溫”“20年來.低溫度記錄”。

然而,這個冬季溫度的變化像是過山車。2020年12月全國溫度普遍偏高,2021年1月初寒潮來臨溫度驟降,但是從1月下旬起全國溫度回升,2月溫度驟升,迅速回暖,從華北到華南日.高溫度迅速超過20℃,在河南和河北部分地區(qū)甚至.高溫達到29~30℃。整個12月~2月的冬季平均溫度算下來,全國整體竟然是妥妥的暖冬(2021年3月3日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官宣確定)。

2020/21冬季同樣出現拉尼娜現象,但極端寒潮事件與整個冬季偏暖并行不悖,讓說冷和暖的人都找到了理由,也讓說冷和暖的人都無法完全自圓其說。

提前一兩個月做未來一個季度的氣候預測,屬于短期氣候預測,或者稱作季節(jié)預測。目前季節(jié)預測有很大挑戰(zhàn)性,國內外多個機構都在持續(xù)進行大量分析和預報工作,其中.重要的預報工具是S2S預報系統,即預報次季節(jié)到季節(jié)時間內的平均狀態(tài)。

根據目前國內外各個研究機構的預報,今年冬季發(fā)生拉尼娜現象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情。對于東亞區(qū)域的溫度而言,更多研究傾向于預報整體溫度偏高。溫度偏高的幅度在我國北部地區(qū)更大一些,可以達到1℃以上,而在我國南部增幅有限,基本接近正常,所以傳說中的“冷冬”出現的可能性比較低。

冬季生存法則:

關注天氣波動比冷冬暖冬更有意義

“冷冬”或者“暖冬”是對整個冬季的考量。例如,按照現在中國氣象局的標準,需要考察整個冬季(12月~2月)的平均氣溫,確定各站相對于歷史數據的偏差、冷暖的站點總數以及冷暖面積的大小。這其實是個非常學術化的概念,對公眾的意義有限。

正如前文所討論的,在冬季每次天氣過程中,溫度的上下幅度往往大于10℃,而冷冬和暖冬的溫度異常值一般僅為0.5~1.0℃。即使.終證實冬季是冷冬,只要溫度整體平穩(wěn),低溫的影響就非常有限;而暖冬期間,如果出現短期極端冷空氣活動,像過去的2020/21暖冬里的極寒天氣,其影響也會非常嚴重。

對于普通公眾而言,與其把關注點放在今年冬天平均是“冷冬”還是“暖冬”上,不如放在應對天氣波動上,隨時注意天氣預報和預警、及時應對冬季的災害天氣更為重要。而提前一兩個月準確預報會出現一次極端冷或者暖事件,這基本已經超過了目前全球的預報能力。如果某個機構和個人宣稱具有這種能力,大可打一個問號。(魏科 作者單位: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)

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,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,內容..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,如有對您造成影響,請及時聯系蘭州輕質隔墻板予以刪除!